——陇西县积极推行乡镇干部驻村集中办公服务群众制度
今年以来,陇西县全面推行乡镇干部驻村集中办公、轮流值班、包片走访了解民情、全员参与民事代办等多项工作措施,进一步转变了乡镇干部作风,加强了乡镇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方式,有力提升了便民为民服务水平。目前,全县215个行政村中,对符合统一食宿条件的99个村,有610多名驻村干部已经全部入驻村级活动场所,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116个村全面实行驻村干部和村社干部昼夜轮流值班制度。
一、立足为民便民,转变干部作风
为确保乡镇干部真正沉下身子为民办事,全方位服务群众,陇西县将乡镇干部驻村服务作为转变干部作风的着力点。一是推行乡镇干部驻村服务群众。制定了乡村干部集中办公、轮流值班和统一食宿制度,对符合统一食宿条件的村,要求乡镇干部每周必须实行五个工作日驻村开展工作,对暂不具备条件的村,要求乡镇干部必须每月保证在村15个以上的工作日,并保证村级活动场所必须每日有值班人员。二是推行民情访问入户服务群众。围绕乡镇驻村、组干部“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三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了驻村、组干部工作制度。乡镇主要领导实行“每人至少联系一个重点村,每月至少在辖区内所有村走访一遍,至少走访10户以上群众,每月下村不少于10天。”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至少联系一个村,每月下村不少于15天,走访农户不少于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乡镇一般干部必须驻组服务,并做到“四个必须,五个承办”。“ 四个必须”指,村上召开村“三委会”、村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重要会议时驻村干部必须到会;村里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时驻村干部必须到场;村里组织重要经济社会活动时驻村干部必须到场;联系户家里有急难险重事情时驻村干部必须到场。“五个承办”指,通过走访群众及时承办,通过联系群众经常承办,通过结对帮扶重点承办,通过现场办公定期承办,通过驻村、组一周集中承办。三是推进民事代办全方位服务群众。依托乡镇便民服务大厅,在全县范围内设立社会服务管理中心17个、设立社会服务管理站(点)1510个。在乡镇、村、村民小组建立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站、便民服务代办点和民事代办员“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服务模式。通过前移服务窗口,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政优抚、计划生育、合作医疗等事项全部纳入代办服务范围。积极开展“马上办、代着办、领着办、流动办”的服务方式,进一步简化了群众办事环节,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群众。今年,全县乡镇驻村、组干部共走访群众14000多户,为群众登记代办事项1.2万多件,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关怀带了下去,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和需求带了上来,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效能
将乡镇干部驻村、组开展便民服务作为乡镇机关效能建设的抓手,建立健全乡镇干部驻村组服务“五项”工作机制,为全面实现基层乡镇职能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零距离”服务的首问负责制。把“办事最快、服务最优”作为乡镇干部驻村、组工作的准则,要求驻村干部多指导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积极营造富民、利民的良好环境。民事代办员定期在村、组服务站(点)轮流坐班接待群众,每周至少利用3天时间走访责任区内群众,主动询问服务对象需求,做好应答解释工作。二是“零关系”办事的办事公开制。实行为民服务阳光化操作,对待办事群众一事同仁,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风气,打造公开、规范、高效的服务窗口。通过制作民事代办员职责牌、印制民情连心卡、编制服务指南等,做到人员身份、工作职责、服务承诺、办事流程和联系电话“五公开”,同时采取聘请群众工作监督员,推行“下评上,民评官”的办法,广泛听取群众投诉意见,及时受理、反馈群众意见,让整个服务流程置于群众的监督下,进一步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三是“零停留”办公的限时办结制。按照“便民、简化、快捷、无偿”的原则,推广全程代办服务、轮流值班服务、提前预约服务等模式,做到“审批在中心,在中心办结”,大力实施效能问责,最大程度减少误时、误事现象。尤其是对群众急需办理的服务事项,开辟绿色通道,努力实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巧办。四是“零误差”传递的服务承诺制。将此项制度作为深化窗口服务的重要内容,开展“党员示范岗”、“争当服务标兵”等活动,积极践行服务承诺。推行“无休式”服务办理各类群众事务。同时,根据工作需要,采取业务培训、专题讲座、交叉学习、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开展民事代办员定期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五是“零目标”投诉的责任追究制。将“零投诉”作为乡镇驻村、组干部自律和他律的安全阀,通过设立投诉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等方式,将乡镇驻村、组干部的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制,对工作落实不力的进行诫勉谈话,责令限期整改,对损害群众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严格追究责任。努力做到服务工作无上访、无曝光、无投诉。同时,对社会管理服务站、便民服务点和民事代办员履行职能情况进行一月一考评、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考核,并与干部年终考核和评优选先相结合。
三、强化班子建设,靠实服务责任
坚持把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作为提升服务水平的核心,选派乡镇优秀干部进入村领导班子,整体推进村级领导班子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带领群众致富增收的能力。一是突出择优选派。针对部分村委两委班子成员工作能力偏低的现状,进一步创新选拔方式,制定《关于选派乡镇优秀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意见》,积极探索从乡镇副科级及以上干部、新提拔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大学生村管中选派的方式,选派一批发展有思路、致富有本领、责任敢担当、为民有感情的乡镇优秀干部,担任村班子成员。目前,全县共选派村书记68名,副书记128名。二是明确职责任务。着眼于职能转变,积极开展乡镇驻村干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介入式向融入型转变、由指导式向实干式转变。进一步加强乡镇驻村干部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村务公开、制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开发、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的责任心。巩昌镇武装部长马顺祥担任那坡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驻村群众讨论确立了“川区种菜、山区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先后为该村争取并实施800多万元的产业开发、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的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全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三是强化保障机制。将村级任职经历作为乡镇干部提拔使用的必要条件,树立“年轻干部到乡镇去、优秀干部从基层来”的选人用人导向。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强化选派干部的年度考核和日常管理机制,对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反映良好的优先提拔使用,对违反组织纪律、群众意见大、造成不良影响的,科级干部就地免职、后备干部取消后备资格、一般干部三年内不得列入科级后备干部,推动选派干部真正能沉到基层一线为民服务。针对到村任职干部的实际困难,县财政按每人每年30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不断改善驻村干部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进一步调动了选派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对驻村干部工作职责、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年底将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领导满意度、群众满意度、单位干部职工满度等方面进行测评,并对工作落实情况、取得成效、工作作风、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