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网站首页|廉政新闻|信息公开|审查调查|巡视巡察|党纪法规|通知公告|监督举报|专题集锦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文苑  
政德的力量
        日期:2016-07-15

  翻开卷帙浩繁的中国古籍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字字珠玑,《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句句精彩,《老子》《庄子》《管子》《墨子》等哲理丰富,《史记》《资治通鉴》《近思录》《曾国藩家书》等思想厚重。其中儒家关于政德建设的论述,两千多年来更是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

  探讨儒家思想,我们不能不把目光投向2560多年前的,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比亚里士多德早生167年,比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早生124年,比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早生82年。这意味着,中国的先圣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一部《论语》,大道至简,要言不烦,浓缩了孔子治国理政安民、尊礼守德修身的思想,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儒家思想的主体。“半部《论语》治天下”,道出了它的资政价值。

  ——“以民为本”。孔子在编纂《尚书》过程中整理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形成“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的“君民观”,这是对上古民本思潮的继承,为后来“君轻民贵”仁政思想的潮起,开凿了先河。“仁”是孔子学说的第一块基石、儒家思想的第一个原点。他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仁”,要“重民”、“安民”、“教民”、“赏民”,宽政于民、德政于民、仁政于民、藏富于民、施教于民,反对轻民、暴民、虐民、害民;主张对百姓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敦促普天下的人都有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的美德,从而实现天下为仁的美好境界。

  ——“为政以德”。孔子主张君主要“爱人”“知贤”“官能”,官员要讲官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整理、编次、删定《尚书》的过程中,孔子十分推崇辅佐过尧舜禹三代帝王的贤臣皋陶所提出的为政“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这些政德规范对后世有着珍贵的价值。他欣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的道德境界,规劝士人君子应该乐善行孝怀仁,涵养高贵的人格、完美的道德。

  ——“克己复礼”。“克己”是自省自律,“复礼”是遵守规矩。孔子强调君子当在礼仪上约束自己,在道德上要求自己,在言语上规范自己,在利益上节制自己。孔子是最讲自律的人,主张为官要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要有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是最讲自警的人,警醒君子不收不义之财,要防微杜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交友要分清益损,见贤思齐,近君子而远小人,“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孔子是最讲自重的人,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当官要庄重、忠信、威严,“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从神情、仪态到言辞须谨慎持重;孔子是最讲自省的人,时时扪心自问,日日躬身自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是最讲自励的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当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心存高远,志在天下。孔子塑成的自律、自警、自重、自省、自励的君子品格,为天下官员标出了道义的制高点和欲望的底线。

  ——“学而习之”。孔子本人是学习与实践的典范。他初学周礼,遵从鲁国礼乐,苦读上古经典,掌握了礼、乐、射、驭、书、数等六艺,融汇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知识。他学而有道,主张“学而时习之”、“教学相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拜圣者为师,向能者学艺,先后向师襄学抚琴,向剡子学为官,向老子学周礼,向苌弘学音乐,在齐国学习古典《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向贤达学习,也向基层学习,虽然周游列国时,屡遇尴尬,颠沛流离,但他不耻下问,游学不辍。居庙堂则爱其民,处荒野则忧其君,政治情怀不泯,社会责任不减,民本情怀不衰,文化使命不弛,学习精神不怠。他重实践、讲习行,重实干、不空谈,走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知行合一的成长之路,是历代官员、文人的楷模。

  “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这是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赞誉。孔子思想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特质,以强大的内聚力、稳固性和认同感,绘制了中华文化最初的基因图谱。

  二

  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对官员修身和政德的论述,各有精彩,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修心”、“养德”、“守志”、“明礼”、“尊道”五重境界。

  ——“修心”是根本。宋代王安石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当官先修心,修心当正心。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影直。为政之要在于善法良策,有善心才有仁政,有良心才有爱心。在上当有仁爱之心,在下当有忠孝之心。恕人应当宽心,律己必须责心。奉公当去私心,待人须防偏心,处事要出以公心,有公正才有公平。“公生明,廉生威”,要戒贪止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君子之交淡如水,“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君子当“群而不党”,不搞团团伙伙亲亲疏疏、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包藏祸心。修心养性,要常修常新、常拭常净,正如唐代高僧惠能所言:“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养德”是基础。当官须养德。德从心,心养德。修心以对己,养德以待人。衡量“心”的标准是德。儒家思想提炼的“忠”“恕”“义”“礼”“信”,“恭”“让”“勇”“孝”“悌”,“智”“俭”“敬”“刚”“毅”等道德元素,构成古代政德的基本框架。做人讲人品,做官重官德。在所有的德行中,官德居首位。位高不一定品高,心高不一定德高。德高必定心善,德彰才能望重。当官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一句话,把德才关系说得清清楚楚。古代《官箴》曰“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清廉、谨慎、勤勉,是官德之先、为政之要。如果无德无贤,不养不立,德不配位,必有灾祸,历史上这样的教训何其深刻!

  ——“守志”是关键。“志”是志向、志气,是个人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表达,是道德自持力和自制力的体现。做官必先守志,守志必先养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君子立志,当讲求正气、崇尚正义、追求正道,当经世济民、刚健自强、舍生取义、坚贞不屈、内圣外王、心忧天下,当恪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官之人,当是有志之士,“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意志昂然,坚不可摧。

  ——“明礼”是原则。儒家主张“为国以礼”、“为政先礼”。礼是“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的制度、纲领、原则、法律和管理规定,乃为政之基、治国之本。礼义失范,就会导致价值虚无、社会失序。此所谓“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从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孟子的“无礼义则上下乱”,到荀子的引法入礼,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社会王朝立法的依据,“礼”,为中国封建社会法治思想的萌芽,提供了最初的土壤和最早的样本。君子当明晓礼义,恪守礼法,不离经叛道,不胆大妄为。

  ——“尊道”是目的。修身的最高境界是“修道”,《论语》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说出了古人对“道”的追求达到了死不足惜的境界。儒家的“道”主要是指王道,即治国理政之道。道家的“道”与儒家的“道”的相通之处,在于至高无上的终极存在、最高理想,是“大同”世界人所共有,此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历代帝王将相和文臣武将的政治理想,是他们追求的“大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从政理念和政德思想,孕育了无数的好官勤吏、清官廉吏,他们的高德义行和道德风范流芳千古,是古代社会官场文化中的一脉清流,是中国传统文化浩荡长波里的一支源流。他们所体现的清风正气、修身文化和政德思想,依然辉映在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星空,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才碧波荡漾、两岸葱茏、生机无限。

  三

  知史明理,鉴古知今。中国共产党人有着远比封建官吏更高洁的思想境界,更高远的人生目标,是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炽热情怀与人生追求、党性修养与养德修身合而为一的先进分子。修身、用权、律己,改造主观世界的标准当更严,谋事、创业、做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效果要更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党章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加强道德修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党章是党的总规矩,对从政为官有明确要求,必须遵从不渝。

  近年来,少数党员干部忘记宗旨,丧失党性,丧失道德,抵不住诱惑,经不起考验,在风浪面前败下阵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这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走向反面,根本原因是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修身不严、用权不严、律己不严。他们假公济私,反映出品行不端、政德不高、党性不强,丧失了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资格。说到底,是思想根子上出了问题,为政道德上出了问题。

  与古代官吏的“修心”、“养德”、“守志”、“明礼”“尊道”相比,党员干部的政德更富有进步意义和时代内涵。

  ——“修心”以“正心”,做到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领导干部尤其要有慎独、慎微、慎初、慎权、慎好、慎言、慎行的意识,远离乌烟瘴气、污泥浊水,坚守心灵的高贵与纯净。修心还当谨言,能说还要会做,要做必须做实。要“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对党,要忠诚老实,不说一套做一套、欺上瞒下、阳奉阴违、两面三刀;对人,要忠厚本分,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养德”以“明德”,做到品德高尚、官德高洁、党性坚强。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党员干部“养德”要处理好三个问题:怎样对待组织,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权力。对待组织,要自觉遵从政治信仰、政治纲领、政治路线,讲政治规矩、守政治纪律,讲政治原则、守政治本色;对待自己,要有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上不骄,为下不悖”“乐德而忘贱,乐道而忘贫”;对待权力,切记公权民赋,当为民所用、为民谋利、为民造福,不能公权私用、公权滥用、违法用权,把权力变成生钱的机器、寻租的工具。正确处理这三个“怎样对待”,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官德如风,民德如草,草随风行,上行下效。修大德、守官德、重品德,既是养德所在,更是党性要求。

  ——“守志”以“补钙”,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共产党人是有志之士的集合,他们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为正义而战,虽死犹生;凛然的斗志在阴暗的牢底坚强地低徊,英勇的气概在血腥的刑场慷慨地长啸,无畏的呐喊在惨烈的战场勇猛地回荡,革命的意志在清贫的斗室坚定地回旋,为真理而战,义无反顾;他们一腔热血、满腹忠诚,甘于奉献、勇于拼搏,为人民而牺牲,为大义而奋斗,赴汤蹈火,那么意志坚定,那么气贯长虹。今天,硝烟散尽,枪声远遁,但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将继续存在,精神“缺钙”的问题没有彻底根除,守志是共产党人永远的必修课。

  ——“明礼”以“守法”,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党的纪律,遵守政治规矩。中华传统“礼治”文化中的纲常伦理、秩序观念,为今天建立法治思维、树立法治精神,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高超的智慧。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党的纪律是党内规矩,党纪先于国法,党纪严于国法,党员干部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带头遵守党规党纪,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党员干部要心存敬畏,思想防线不可松懈,法律红线不可逾越,道德底线不可突破,党纪高压线不可触碰。

  ——“尊道”以“弘道”,追求真理、坚定理想、坚守信念、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的“大道”,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中国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马克思主义的无限追求,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以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是以“大道”伐“无道”;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三座大山,这是以“得道”伐“失道”;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成立人民共和国的建国梦,实现了国家富强、社会富足、人民富裕的富国梦,今天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而奋斗,都是“行天下之大道”。“弘大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

  2015年9月11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严三实”是我们天天要面对的要求,大家要“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严和实是一件一件事情、一点一点修为积累起来的,必须落细落小,多积尺寸之功,经常防微杜渐”“打扫思想灰尘、祛除不良习气、纠正错误言行永无止境,永远都是进行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个具有高尚道德追求、鲜明道德导向、强大道德力量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将引领“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不断开辟新境界、新征程,走向新的胜利。(刘汉俊)

今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Copyright 定西纪检监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定西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定西市监察委员会
陇ICP备11000341号    甘公网安备 62110202000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