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定西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中心任务,突出主业主责,严明党的纪律,坚决惩治腐败,全力推进查办案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社会和法纪效果。1至9月,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005件(次),同比增长81%。初核违纪线索216件,同比增长434%;立案168件,同比增长98%;结案168件,同比增长100%;给予党政纪处分245人,同比增长129%。其中,市纪委初核19件,立案9件,增长50%。查办案件工作有四个特点:
一、执纪问责力度进一步加大
1至9月共处分245人,同比增长129%。其中,县处级干部8人,同比增长167%;乡科级干部76人,同比增长280%,刑事处理37人,组织处理5人,通过办案挽回经济损失350.5万元。市纪委共分8批次通报违纪典型案例47件,涉案67人。如市县区纪委公开曝光了定西理工中专弄虚作假套取财政专项补助资金41万余元,设立账外账31万余元,胡支滥花的问题;岷县中寨镇红崖村村委会主任蔺发科、驻村干部包浩瀚共同收取“5.10”灾后重建户蔺某某等四人“好处费”0.8万元,并将不符合“5.10”灾后重建补助要求的宋某某等3户安排为重建户,从中分得灾后重建补助款3.5万元和2万元的问题;临洮县峡口镇峡口村支部书记何世锋、村委会主任罗宏志向危房改造户收取2万元,并骗取退耕还林补助款2.508万元,其中将16278元据为己有的问题:漳县武当乡邓家里村村委会主任癿新喜骗取危房改造补助、孤儿补助、粮食补贴资金共计22785.26元的问题。
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得到有效查处
坚持把惠农政策资金的落实和涉及老百姓上学、就医、出行等方面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查处作为重点,结合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开展,着力查处了教育、农业、民生等领域的腐败问题。在立案查处的168件案件中,查办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违纪违法案件101件,占全市立案总数的60%。其中,涉及乡镇干部55件,占立查案件的32.7%,涉及村干部46件,占立查案件的27.4%。如陇西县首阳镇原党委书记韩德、原镇长范鑫明等利用虚假发票、虚假工程合同、虚假验收表等资料,套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和新农村道路硬化项目资金188.67万元,用于招待费、办公费85.9万元的案件;临洮县洮阳镇六合村党支部书记姜大荣、村委会主任曹登亚、村委会文书黄学元利用工作之便,采用虚报手段共同贪污公款3万元征地补偿款的案件;安定区葛家岔镇大营村村委会主任杨军学利用职务之便,伙同他人骗取危房补助资金、氨化池补助资金2.15万元,与他人合伙私分1.18万元的案件等。
三、依纪依法办案手段进一步增强
一是强化办案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市县区反腐败协调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的线索共享和案件移送,修订完善了县区纪检监察机关异地交叉办案实施办法和乡镇纪委办案协作区实施办法,进一步统筹反腐败工作力量和协作办案工作机制,促进案件查办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市县区立案查处的168件案件中,都是在纪委书记直接领导和指导下查办的。其中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互相移送案件33件,占办案总数的19.6%;通过异地交叉办案39件,协作区办案42件,分别占办案数的23.2%和25%。二是注重安全文明办案。集中精力抓市纪委办案点建设,通过工程选址、规划设计、招标采购等程序,严把工程质量关,按省纪委要求完成了办案点建设,经省纪委检查验收,办案点于8月份正式投入使用。认真履行案件线索受理、初核、立案、调查取证、移送审理、案件处理等程序规定,做到初查求真、立案求实、审理求严、执纪求准的工作标准,建立健全安全文明办案的规定,制定了办案点文明安全办案等管理制度,办案工作进一步向程序化规范化方向迈进。三是不断规范案件管理。市纪委制定了《重要案件线索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按照立案、初核、谈话函询、暂存、了结五类案件线索处置标准处置案件线索,成立了机关案件线索评估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举报线索的评估和重要线索的集体研判,充实了办案人员人才库,促进了办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严格案件管理统计工作,加大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和线索的研判力度,准确反映查办案件的静态动态趋势,努力做到不虚报、不漏报,不断提高案件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