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网站首页|廉政新闻|信息公开|审查调查|监督曝光|巡视巡察|党纪法规|监督举报|专题集锦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交流广角  
聚焦扶贫开发领域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陇西县纪委常委、纠风室副主任 何世雄
        日期:2017-02-04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准抓实抓到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扶贫攻坚这场战斗中,聚焦中央关于扶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及时制定有关扶贫开发、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使用的纪律规定,以零容忍态度加大对扶贫开发领域腐败的打击力度,确保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工作有力推进。

        陇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扶贫脱贫任务艰巨繁重。近年来,全县上下在脱贫攻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全面落实三转要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扶贫开发重大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紧盯重点人、重点事、重点环节,严格监督执纪问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仅2016年,全县共查处各类案件87件,其中扶贫领域各类违纪案件76件,给予党政纪处分85人。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家在扶贫开发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侵占套取、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等违纪违法问题仍时有发生;有的基层组织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扶贫攻坚工作不重视、不担当、不作为,扶贫攻坚政策执行不到位,对所承担扶贫攻坚工作敷衍塞责、推诿扯皮,打折扣、搞变通;有的弄虚作假、违规操作,随意编造数据信息,搞“数字脱贫”、被脱贫、假脱贫;有的违反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规定和项目管理规定,监督失察,出现资金流失、项目管理混乱,在项目安排、资金使用上优亲厚友、暗箱操作、吃拿卡要;有的违反作风建设规定,借扶贫名义巧立名目违规收取费用,为个人或单位谋取好处;还有的工作中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和合法权益,引起不稳定因素,造成群众联名上访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个别单位和基层组织没有认真落实脱贫攻坚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或者责任落实不到位,贯彻执行上级扶贫攻坚决策不力,思想不重视、部署不到位、组织不得力、措施不具体;扶贫攻坚工作机制制度不完善,衔接不紧密、沟通不及时、检查不到位、责任没靠实、监管有疏漏;一些党员干部作风不实,不能很好的践行群众路线,工作不主动、深入、不仔细、不认真,工作失职渎职。当然,还有一些党员干部法制意识、群众意识和纪律意识淡薄,心存侥幸心理,贪图小利,利用手中的权力吃拿卡要,甚至把手伸向扶贫领域的各个角落,最终贪污腐化。

        严查扶贫领域腐败,不仅关系到扶贫资金的安全与扶贫攻坚战的进程,而且还关系到纪检监察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因此,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切实按照《党章》赋于的职责,紧密结合当前形势,聚焦扶贫开发领域,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严肃查处扶贫领域的虚报冒领、克扣私分、挥霍浪费、贪污挪用等违纪违法问题,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氛围,为如期实现各级党委政府制定的扶贫攻坚目标保驾护航。

        一要强化责任意识,全面靠实工作责任。强化责任意识是打赢扶贫攻坚战,夺取全面胜利的有力保障;是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各级各部门要以责任传导为主线,做到责任到位、协同到位、督查到位。要强化主体责任,推动任务落实,压紧压实党政“一把手”的第一责任、党政班子成员的分管责任、党委的主体责任、扶贫部门的牵头抓总责任、职能部门的主管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落实机制。党委要把扶贫攻坚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强化责任意识,主动履职尽责,勇于担当,切实做到既挂帅、又出征,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帮扶规划、任务落实到帮扶单位,细化责任到个人。要创新扶贫方式方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帮扶。同时,纪委要切实负起监督责任,聚焦主业主责,加大扶贫领域的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主动承担责任,严格监督,严肃执纪,对履责不到位的坚决问责,将压力传导到各级各部门单位,传递到每一位领导干部;要加强研究分析,讲究工作策略,探寻有效工作途径,制定工作策略,切实提高监督执纪问责的效率和质量;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精准打击。要坚持协同作战,形成工作合力,形成党委主导、纪委统筹协调、部门分工密切协作的强大工作合力,用纪律这个武器瞄准扶贫领域每个角落,为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役提供精准纪律保障。

        二要强化警示教育,不断筑牢思想防线。廉政警示教育是预防腐败产生的基础性工程,就是要把纪律挺在前面,让守纪律、讲规矩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要坚持党规党纪教育在前,通过专题教育、上党课、举办讲座、现身说法、以案说纪等多种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广泛深入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注重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把纪律这条底线彻底变成高压线,发挥震慑警示作用,营造“不敢腐”的态势。从讲政治的高度,运用各种有效方式,引导他们从思想上、政治上、纪律上认识当前扶贫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是当前的头等政治任务。引导他们不断增强脱贫攻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树立群众工作意识,把困难群众装在心里,把困难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好。教育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服务于民的观念,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灵魂工程”。

        三要强化制度建设,切实加强监督制约。要发挥制度作为预防腐败问题的治本作用,针对扶贫领域容易发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立足源头,因地制宜,建章立制,扎紧制度机制的笼子,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要紧紧依靠群众,用好社会监督,激发群众正能量,凝聚全社会力量。要重视做好扶贫领域案件线索来源工作,通过网络、微信平台、电话等各种有效形式,畅通群众信访举报渠道,拓宽案件线索源头,依纪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涉及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党务政务公开力度,推进阳光扶贫,让扶贫攻坚各项流程和各种政策在阳光下运行,让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民主监督、社会监督促进扶贫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通过发挥主管部门的内部监督,纪检监察机关的定向监督,社会群众的广泛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才能尽可能减少或遏制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发生。

        四要强化责任追究,持续增强震慑作用。对群众反映的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要高度关注,始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留“暗门”,不开“天窗”,从重从严从快处理,绝不姑息迁就。要加大纪律审查力度,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通过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进行教育提醒;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教育、早纠正,抓早抓小;对发生在扶贫领域的“关键少数”案件和典型案件要做到“零容忍”、“零留存”。严格实行 “一案三查”,对扶贫领域发生违纪违规的人或事,要追究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一查当事人的直接责任,二查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三查纪委(纪检组)的监督责任,做到有错必究、有责必问。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办案协作配合,对扶贫领域发现的涉嫌犯罪的问题线索,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要发挥案件警示震慑作用,对查处的案件定期通报,并进行点名道姓公开曝光,让群众知晓,干部知羞,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不敢腐”的舆论氛围。(编辑  张群强)

今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Copyright 定西纪检监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定西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定西市监察委员会
陇ICP备11000341号-1    甘公网安备 62110202000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