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网站首页|廉政新闻|信息公开|审查调查|巡视巡察|党纪法规|通知公告|监督举报|专题集锦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文苑  
字里行间 情深意浓
——重温三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代表的家书
        日期:2018-04-09

        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

        新九:

        我承你祖父之命抚你为嗣,其中情节,谁也难得揣料,惟至此时,或者也有人料得到了……至于我本身,当你过抚结婚时,即已当亲友声明,我是绝对不靠你供养的。且我绝对不是我一家一乡的人,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求善终的,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此数言请你注意。我虑你母亲,并恐怕她饿死、冻死、惨死,只怕她不得一点精神上的安慰,而不生不死的乞人怜悯,只知泣涕。我现在不说高深的理论,只说一点可做的事实罢了。1.深耕易耨的作一点田土;2.每日总要有点蔬菜吃;3.打长要准备三个月的柴火;4.打长要喂一个猪;5.看相算命求神问卦及一切要用香烛、烧纸的事(敬祖亦在内)一切废除;6.凡亲戚朋友,站在帮助解救疾病死亡非难横祸的观点上去行动,绝对不要作些虚伪的应酬;7.凡你耳目所能听见的,手足所能行动的,你就应当不延挨、不畏难的去做,如我及芳宾等你不能顾及的,就不要操空心了;8.绝对不要向人乞怜诉苦……

        父

        二月三号(十二月二十三日)笔

        ■说明:

        这是何叔衡1929年2月3日(农历1928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写给继子何新九的信,节选自《永远的叔衡——中共创始人之一何叔衡130周年诞辰纪念集》,少量字句标点有所改动。何叔衡(1876—1935),湖南宁乡人,1921年作为湖南的代表与毛泽东出席了党的一大,1931年来到中央苏区工作,任苏区内务部代理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与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誉为“苏区五老”,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何叔衡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于1935年不幸被敌人逮捕杀害。

        何新九是何叔衡次兄何玉明的第三子,按照何叔衡父亲生前遗嘱,过继给何叔衡为嗣。1929年何叔衡写这封信时远在莫斯科,1928年组织上派何叔衡前去苏联学习,到达莫斯科后,何叔衡参加了党的六大,旋即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9年当何叔衡知道父亲将何新九过继给自己的决定后,一连写了三封信给何新九,这是其中的第一封。在这封信中,何叔衡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他的志向不是安然终老于故土,也不是在外为个人的私利而忙碌,而是要为万千贫苦百姓的福祉而奋斗。

        虽然何新九过继给何叔衡时已经24岁了,但何叔衡仍事无巨细地向他叮嘱了十件事,除了“打长(宁乡方言,意为经常)要喂一个猪”等农事上的建议外,何叔衡特别强调要处理好与亲戚朋友的关系,能予以帮助的便予以帮助,不要向别人诉苦,凡事要靠自己。

        在写给何新九的第二封信中,何叔衡教给他“幸福绝不是天地鬼神赐给的,病痛绝不是时运限定的,都是人自己造成的”,希望他能自立自强。在第三封信中,何叔衡再度向何新九强调不要向别人乞怜,“只有求自己才有门径”。

01.png

        我梦里也不能离你的印象

        之华:

        临走的时候,极想你能送我一站,你竟徘徊着。

        海风是如此的飘漾,晴朗的天日照着我俩的离怀。相思的滋味又上心头,六年以来,这是第几次呢?空阔的天穹和碧落的海光,令人深深的了解那“天涯”的意义。海鸥绕着桅樯,像是依恋不舍,其实双双栖宿的海鸥,有着自由的两翅,还羡慕人间的鞅掌。我俩只是少健康,否则如今正是好时光,像海鸥样的自由,像海天般的空旷,正好准备着我俩的力量,携手上沙场。之华,我梦里也不能离你的印象。

        独伊想起我吗?你一定要将地名留下,我在回来之时,要去看她一趟。下年她要能换一个学校,一定是更好了。

        你去那里,尽心的准备着工作,见着娘家的人,多么好的机会。我追着就来,一定是可以同着回来,不像现在这样寂寞。你的病怎样?我只是牵记着。

        秋白

        七月十五

        ■说明:

        这是瞿秋白1929年7月15日写给妻子杨之华的信,节选自《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早年留学苏联,回国后长期奋战在党的宣传战线上,翻译了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宣传家,在党的四大、五大、六大上,不仅是党代表,并被选为党的领导机构成员,1934年来到中央苏区工作,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瞿秋白仍留守苏区,1935年不幸被捕,瞿秋白唱着《国际歌》走上刑场,从容赴死,为后人树立了一块精神丰碑。

        1929年7月,瞿秋白由莫斯科启程去法兰克福参加国际反帝同盟大会,在这分别的时刻,瞿秋白写下了这封情深意切的家书。这封家书很能表现瞿秋白优美、真诚、浪漫的文字风格。

        其实,此时瞿秋白一家都在莫斯科,信中最后一段提到的“去那里”“娘家的人”,指的是1929年8月杨之华由莫斯科去海参崴参加太平洋劳动大会,届时杨之华将与中方代表团聚。

        然而,工作的繁忙使瞿秋白夫妇不得不将女儿瞿独伊送往一家孤儿院,后来又送去国际儿童院。正因此,瞿秋白常在信中写到独伊,“独伊想起我吗”,这六个字于辛酸中流露出了浓浓父爱,令人感动不已。

02.jpg

        求学问是一种最快乐的事

        我此次离家远游并没有什么□□(整理者注:原信此处空缺二字,以□代替),你们也不必对于我有所牵挂。我觉得现在我做事,总不能说可以长久,今天不知明天如何,这样心境不能安定,心境不安定是如何痛苦呵!我想最好能自己独立生活,不要人家能操纵我的生活,所以我立志要到外国去求一点高深学问,谋自己独立的生活。我先前本也有做官发财的心念,所以我想等明年去考高等文官考试,但我现在觉悟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做了官,发了财,难保我的道德不坏……惟有求得高深的学问既可以自己独立谋生,不要依靠他人,这样就用不着恐惧失去饭碗,心境自然也就安定,心境安定是寿长的最要紧的事。

        求学问是一种最快乐的事。在有学问的人看,那嫖赌等多是痛苦而不是快乐,所以他们决不会去做那种事的。你看见多少真正读书的人(如你的爹爹)多是这样。所以我决计外国去游学求一点学问,将来可以享真正幸福,你也可以享真正的幸福,母亲也享真正幸福。但是我们现时不能不尝一点暂时离别的苦去换那种幸福。你情愿不情愿?我想你是一个明白人,一定是情愿的,并且赞成的。

        ■说明:

        这是1921年1至2月间张太雷写给妻子陆静华的信,选自《张太雷文集》,原信为毛笔手书,起首语与落款都已不存,正文中也有缺漏,又原信篇幅很长,这里节选了其中的两段以飨读者。张太雷(1898—1927),江苏常州人,与瞿秋白、恽代英誉为“常州三杰”,1921年前往苏联学习,这封信就写于这一背景下,回国后参与创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出席党的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并在党的四大上当选为候补执行委员,在党的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12月在广州起义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此时张太雷年仅29岁。

        在这封信中,张太雷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剖析,他并不回避自己曾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我们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曾经过一番苦痛的挣扎,但最终张太雷体悟到“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富贵对于自我道德的圆满是有负面作用的。他转而寻求在学问中获得心境的平和,对于一位已经投身到共产主义革命中的志士而言,张太雷所认为的“高深的学问”正是共产主义思想。

        然而,此时张太雷已经成婚,出国求学前必须对家人有所交代,在这封信中,他坚信妻子能了解他的想法,并给予支持,为其分忧。舍小家为大家,是张太雷的家国情怀,一家之福与万家之福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张太雷牺牲后,由他介绍入党的瞿秋白曾撰文纪念张太雷,瞿秋白写道张太雷死时,“还是希望自己的鲜血,将要是中国苏维埃革命胜利之渊泉”,这正是张太雷一生的光辉写照。

03.jpg

(陈彧之 整理)

今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Copyright 定西纪检监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定西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定西市监察委员会
陇ICP备11000341号    甘公网安备 62110202000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