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纪委监委坚持问题导向,严格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持续释放治理“微腐败”越往后越严的强烈信号。今年来,全县共立案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58件,处理党员干部108人,分别占全县违纪问题总数的 55.8%、61.4%。其中给予党政纪处分108人,组织处理98人;科级干部3人,一般干部7人,村干部98人。
上访下访并重,拓宽信访线索来源渠道
“我们老百姓反映的问题,县纪委很重视,查完之后都会有一个满意的答复。”一位上访群众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今年以来信访举报数量明显比去年增多,尤其是扶贫领域问题线索,这说明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度提高了,监督意识也增强了。”县纪委信访室工作人员如此说到。
信访举报是监督执纪的第一道关口,陇西县纪委监委利用“电、信、网、访、微信”五位一体举报平台,拓宽信访举报渠道,及时受理扶贫领域信访举报问题线索。对群众反映的扶贫领域的问题坚持“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今年来共收到信访举报262件,反映问题线索89余件,其中扶贫领域信访举报82件,比去年同期数据增长了39%。
同时,陇西县纪委创新信访工作方式,制定出台《纪检监察领导干部信访工作下访制度》,变“上访”为“下访”,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寻访,通过“入户问廉”这种形式,结合2018年扶贫领域监督检查工作,围绕扶贫领域政策落实中存在的索要“跑路费”“感谢费”、优亲厚友等腐败和作风问题,已对10个乡镇的26个村开展了扶贫领域监督检查,走访农户370多户,查看各类资料100余份,发现问题22条、其中问题线索3条。正如陇西县渭阳乡林家坪村村民姚国林所说,“以前想反映问题,我们只能到县纪委,感觉特别不方便,写信和打电话又感觉心里不踏实,现在县纪委的干部直接到我们家中,不出家门就能把问题反映到县纪委,真是又方便又放心”。
依托“互联网+”技术,将“微权力”晒在阳光下
“2015年12月30日发放农村五保供养金343元;2017年1月18日发放冬春生活困难救助资金360元……”日前,陇西县渭阳乡三川村农户张炳雄通过自己的身份证把自己家2015年以来享受的各类惠民政策和救助资金看了个清楚。张炳雄忍不住称赞:“这个‘高科技’好啊,政府给我的每一笔钱都清清楚楚的。”张炳雄口中的“高科技”,就是陇西县纪委监委着力打造的“陇西县扶贫民生监察大数据平台”。
今年5月,陇西县纪委监委按照省、市纪委的部署,依托互联网技术,运用信息化手段,采用“统一平台、分权管理、信息共享、联动监督”的模式,建立了“扶贫民生监察大数据平台”,主要以扶贫民生项目数据为基础,含信息公开、投诉举报、群众查询等功能,对县、乡、村、户四级扶贫惠民扶贫政策实施情况纳入平台管理,实行线上、线下合力监督,使基层“微权力”晒在阳光下,确保民生资金在阳光下安全、透明、高效运行,有效预防违纪问题的发生。目前,平台累计访问量已超过10万人次,日最高访问量达8000人次,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县纪委监委已对全县17个乡镇的167条疑似问题进行了入户核实。共查处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16件,给予纪律处分15人次,扶贫民生监察大数据平台成效初显。
同时,去年10月以来,为解决目前农村居住多是老年人、留守儿童,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召开群众会很不方便,村务公开多放在村办公室的公示栏里,很多时候没几个人去看的工作困境,陇西县纪委借力当下流行便捷的网络交流工具——微信,牵头组织在全县17个乡镇建立村组微信群,以村组干部为群管理员,驻村干部、村监委会成员为群监督员,全体社员为群成员,成员覆盖率达到每户至少1人,将天各一方的群众变成近在咫尺的群成员。截至目前,全县建立村组微信群220余个,覆盖全县所有农户。
“我常年在外面打工,低保评定、贫困户识别等情况,家里老年人说不清楚,总觉得干部优亲厚友。也不晓得村上每年做了什么事,总觉得干部在资金、账务等问题上有‘猫腻’。现在加入微信群,村上所有的村务、账务都在里面公开公示,这个方法真的不错。”和平乡新康村何家庄社村民何五十说。
用好巡察利剑,警示震慑效应常在
“这两年开展的巡察工作,发挥的作用确实比较大,很受群众的欢迎……”“是的,就在县纪委近几年组织开展的乡镇纪委交叉巡察工作中,给我们不仅带来了新的学习机会,通过巡察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陇西县柯寨镇纪委书记在与兄弟乡镇的同志聊到参与巡察工作的体会时如此说道。
今年是陇西县委常态化开展巡察工作的第一年,首轮对18个县直部门进行巡察,并以此次巡察为契机,在探索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将在届内对全县各部门、各单位、各乡镇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巡察“全覆盖”。同时,为配合省、市巡察工作,启动专项巡察、各乡镇交叉巡察,形成省、市、县、乡四级巡察网,对扶贫工作中干部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和对扶贫资金财物“伸黑手”等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深挖细查,用好、用实巡察这把“利剑”,确保扶贫资金和物资规范和安全使用,积极营造全县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目前,首轮巡察发现的问题线索正在归类整理当中;省市巡视巡察共交办问题线索295件,立案查处18件,处理党员干部45人,其中给予党政纪处分45人。
探索建立有效制度,提升案件办理质量和时效
“马尚礼同志,上次转给你们核查处置的扶贫领域问题线索距离规定时限仅剩1周时间了,现在办的咋样了……”这是陇西县文峰镇纪委书记马尚礼接到了县纪委监委案管室的督办电话,这是县纪委监委对扶贫领域问题线索进行重点督办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县纪委监委建立扶贫领域问题线索重点督办督查和跟踪问效机制,通过发函督办、电话督办、不定期检查等多种方式,对扶贫领域问题线索实行挂牌督办、销号管理。
据悉,该县纪委监委对信访受理、监督检查、明察暗访、专项巡察等排查的问题线索,以及上级交办的问题线索,统一归口受理和登记,集中分析研判、科学分类处置,对每件问题线索根据具体情况明确办结时限。设立问题线索登记台账和督办台账,做到登记台账、督办台账、销号台账相衔接,实时跟踪线索办理进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确保扶贫领问题线索严查快处。
同时,注重运用问责倒逼工作落实,对问题线索较多但查处不力的乡镇,制定蹲点督查方案,对问题没查清,不符合要求的一律退回重新调查,对未按期办结的审查调查组负责人进行约谈,情节严重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通过探索有效的案件办理机制,切实提升了案件办理的质量和时效。
“县检察院人员转隶过来后,和县纪委原有人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提升案件办理质量有很大帮助……”县纪委分管执纪审查工作的杜武斌同志谈到。
加大通报曝光力度,切实营造不敢腐的氛围
“想着手段做得高明一点,贪点、拿点就会神不知鬼不觉,谁知自己的‘聪明’害了自己,最终受到应有的惩处,现在觉得特别后悔”。这是巩昌镇金湾村党支部原书记李锦春多次向危旧房改造项目实施户索取现金被开除党籍处理时说的后悔话。
坚持把问责作为落实责任的重要手段,对基层干部在扶贫政策资金项目的落实过程中优亲厚友、雁过拔毛、强占掠夺等行为,进行深挖细查,严肃问责。在严肃查处当事人的同时,严格“一案双查”,既查党委的主体责任,又查纪委的监督责任,真正把责任压下去、把规矩立起来。为了突出警示效果,加大通报曝光力度,陇西县纪委监委在全县范围内重点通报典型案例、各乡镇党委对本辖区发生的扶贫领域腐败案件查处一件通报一件,以案明纪,用身边人、身边事敲响廉政警示钟,进一步营造了“伸手必被抓”的深厚氛围。今年来,通报曝光扶贫领域腐败典型案件28件6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