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陈大姐,我是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请问您年初住院的医疗救助报销款到账了吗?”
“到账了!感谢纪委同志的帮助,没有你们我就错过这么好的补助政策了!”
此次,像陈红娟一样领到医疗补充救助金的特困群众在陇西一共有36名,涉及资金13.5万余元。
这些群众在住院期间均为低保特困对象,按理说,在出院时就能按照低保特困的标准办理报销手续。但为什么却出现医疗救助报销漏报的情况呢?原来主要是因为这些低保特困群众均为异地就医,无法进行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需患者返回参保地后申请手工救助,但因患者自身原因未及时申请医疗救助程序,所以才未能给予救助。
在当事人没有主动申报的情况下,一般这样的问题很难被发现,往往会石沉大海,不了了之。
那么县纪委监委的工作人员又是如何发现这个问题,并积极督促完成整改的呢?
这就不得不归功于审计部门对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进行专项审计的举措,在完成审计后,审计部门将发现问题清单移交纪检监察部门,这才出现了县纪委监委督促相关责任部门第一时间完成整改,将应补未补资金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的圆满结局。
为做好问题整改的“后半篇”文章,县纪委监委还督促县医保及民政部门进一步加强部门间衔接,建立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在医保信息系统中更新标识动态调整的医疗救助身份信息,并主动通知患者携带医疗救助材料完成报销手续,做到主动靠前服务群众,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借助审计部门的“火眼金睛”,纪检审计双向联动,优势互补,今年来,仅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审计问题方面,县纪委监委就督促完成问题整改10类128条,涉及整改资金97.22万元,有效加强了对违纪违法问题易发领域的综合治理。(供稿 朱红霞 编辑 王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