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走进漳县三岔镇食用菌产业园的木耳吊挂大棚,一排排吊挂的菌棒排列有序、整齐划一,菌棒上长满了肉嘟嘟的黑木耳,形状各异、健硕肥大、长势喜人,工人正忙着采摘成熟的黑木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以前在外面打工,没办法照顾家里。现在我在这里采摘木耳,既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又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三岔镇黄土坡村村民何彩花对“家门口”的这份工作很是满意。
今年来,该镇以“三抓三促”行动为契机,牢固树立大抓落实的鲜明导向,加快构建以食用菌、高原夏菜等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周边6个乡镇7个村和6个合作社参与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动了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形成了产业融合发展新优势。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第五轮木耳采摘,今年产量很不错,年产木耳预计50万斤左右,发展势头良好。接下来我们会不断依托政府助力和产业优势,大力培育新品种,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三岔镇食用菌产业园办公室主任张红芳告诉记者。
据了解,近年来,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漳县探索出了一条“三带动一促进”的联农带农、助农增收产业发展路子。为促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漳县将木耳产业列入全县“一主两辅”(中药材为主,蔬菜、木耳为辅)重点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推动形成“一茬变两茬、平面变立体、产品变商品、低效变高效”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模式。
此外,该县还注重探索高效发展模式,推动木耳由基础原料生产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不断加大漳县“甘味”农产品品牌创建,研发出了木耳脆片、木耳榨菜、木耳酱、木耳怡糖、木耳酸奶、木耳肤液等精深加工产品,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2018年开始,我们已在7个乡镇建成9个基地588座食用菌棚,截至目前,产量达到60万吨。”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汪肄说,下一步,将大力招商引资,在此基础上培育打造木耳精深品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推动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一进入六月,漳县大草滩镇遮阳山景区便正式开启了旅游繁忙模式。淳朴的民宿风情、登山骑马观景、吃“农家乐”……种种“沉浸式”享乐体验,让遮阳山山脚下的新联村也逐渐热闹起来。
乡村旅游热,人民生活富,刘文堂“柴火鸡”农家乐负责人杜海梅就是其一。“修建农家乐,给我们村民带来了很多好处。一到旅游旺季,我这里的游客比往日更多,一天能接待十几桌客人。”
依托遮阳山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各类帮扶政策和项目资金,新联村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创办经营性农家乐69家,户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现在,经过改造提升后的众多“刘文堂农家乐”,不仅让当地村民依靠生态资源吃上了“旅游饭”,还在景区成了“上班族”,人们生活过得越来越红火。
三岔镇食用菌产业、大草滩镇遮阳山旅游产业是漳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生动实践。“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漳县结合实际,牢固树立能力为先、执行为要、效能为王的导向,深入推进“双十大产业招商”,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聚力打造宽松便捷政务服务,全面开展“作风顽疾百日整治”行动,切实把行动成效体现在经济社会高质量追赶发展上。
基于此,漳县还制定全县“三抓三促”行动年度工作推进计划,采取计划式一体落实、清单化一体推进、常态化一体调度、预警式一体推动的“四个一体”举措,细化建立3大主要任务、25项推进举措和62项重点工作《年度“一总”任务清单》和《季度“四分”落实清单》,分层分级分阶段进行推进抓落实。
与此同时,深入开展为民办实事“大排查大走访大调研大整治”活动,发现群众身边不满意问题454个,目前已解决364个,正在跟进协调解决90个。此外,通过邮箱来信、当事人来访等方式,先后受理执法司法、征地拆迁、道路交通、检举控告等方面信访问题5件,接到市上转办项目建设、干部档案等方面问题5件,及时移交有关部门办理。截至目前,成功办结8件、办结率80%,正在办理2件。
抓招引、抓产业、抓落实、抓作风……下一步,漳县将继续紧扣全县中心工作和发展任务,持续在学习上下功夫、执行上铆足劲、效能上见真章,不断推动“三抓三促”行动走深走实,推动各项重点工作破点进位。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陈昕